专访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香港跟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很多合作机会
在加入香港科技园公司之前,黄克强曾在多个跨国企业担任高层,包括通用石油天然气、艾默生、Caterpillar等。他坦言:“香港过去二三十年,在科技上的投入很少。过去五六年(投入)特别大,我们有很好的大学、研究机构,背靠粤港澳大湾区8000万人口的大市场。同时,香港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有很好的政府政策支持。”

黄克强。资料图
香港研发人员的最大集中地
21世纪:科学园作为香港创科孵化的最大的平台之一,成立2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现在整个园区入驻企业的情况?
黄克强:我们刚刚庆祝过20周年,目前在科学园里面有大概1100家公司,大约18000人左右在这里上班。其中,11000人左右是R&D研发的人员,我们对于这个数字包括11000人是比较重视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建立这样的一个生态圈,研发人员是很重要的。
我甚至敢说,在香港来讲,研发人员的集中地最大就是在这里。在香港每3-4个研发人员有一个在这里。1100家公司中大概有600家是初创企业,其中包括一些很初期的大学生或者是学生创业尝试的preincubation,就是完全前期的大概有200家;真正创业的队伍大概有三四百家左右。所以,生态圈是在发展当中,不敢说很成熟,但是在过去几年有一定的成效。
21世纪:对于很多初创的企业,比如说他们想要申请来香港科学园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在筛选这些申请企业的过程中主要有什么样的标准?
黄克强:基本上来讲,你的创业必须要是跟科技有关,不管是初创也好是大企业也好,必须有一半的人、有50%的人做研发才能进来,这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要求。我们说的研发不光是科研,而更重视的是产品开发(development)。
初创企业在这里孵化的话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科技Technology,另一类是生物科技。正常的科技(企业)孵化大概三年时间,你在当中要做产品开发,找客户找投资者。如果是生物科技企业的话是四年,当中我们有很多产品开发甚至是做临床等。最关键最重要就是,你觉得很有前途的科技在背后支持你。
21世纪:就是一定要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硬的科技?
黄克强:我讲的是科技,而且研发不一定是最顶尖的科技,不一定是最顶尖的科学,而是能够变成产品、有一定的东西。
21世纪:就是能够落地。
黄克强:落地是最重要的。
21世纪:现在整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您曾经说过科技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生存的问题,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是您怎么样的思考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黄克强:与我个人的背景(有关)。我不是公务员,我过去三四十年都是在跨国企业工作,香港过去二三十年其实在科技里面投入很少,就是过去这五六年投入特别大。香港有很好的基础,有大学、有研究的机构、有很好的市场。香港700多万人口,但是背靠的大湾区有8000多万人口,这是很大的市场;有金融市场支持,有国际接轨,有很好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香港有很好的基础。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全世界都在科技颠覆中,科技必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香港有能力有条件去推动创新科技,所以我觉得这个不是可选项,是必须要做的。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国际人才中心
21世纪: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打造建设国际创科中心,香港有发展科创的很多先天的优势跟条件,还存在哪些短板或者不足?
黄克强:我觉得,基本上很多条件都存在,我个人认为人才是一个需要做好的事情。人才是做任何科技做任何工业都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关键是在人才上有两个方面(要做):第一是给香港本地的年轻人机会,让他们愿意投身科技,本地人才是需要推动的;第二,同样重要的是,香港必须要成为国际人才中心,不光是(吸引)本地人才,也要吸引全球人才来这里落户。
我希望可以多做点工作,把香港这个环境做好,吸引全球的人才过来。(香港)必须要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人才中心。
21世纪:人才的确是科创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我们跟一些香港的创科企业交流,大家都会提到,在招聘人才上面对一定的困难。您怎么看香港创科人才供给跟需求之间的错配?
黄克强:是有点困难的。科学园每年三四月会做一个职业博览,帮园区的1000多家公司招人,过去三年每年都有一两千份工作机会就在科学园,大部分都是研发的工作,这种空缺是很多的。
我觉得错配有很多原因,很多结构性的原因,包括教育、人才入境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园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提供很多实习的机会、培训的机会。我们有很好的计划吸引最顶尖的人过来,甚至到VTC(职业训练局)、学徒这种(层面),我们也给他们很多这样的工作(机会)。香港政府很多部门都在讲抢人才,我认为需要整个香港政府、香港社会去一起推动。
21世纪:除了人才以外,空间也是很多初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会面临的一个限制,我们知道科学园之前跟深圳签订了框架协议在深圳开设分园,目前的进展怎样?
黄克强:在香港来讲,土地永远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这里其实差不多90%都(租用),地方是不多了。(科学园)深圳分园在福田大概有3万平方米的两栋大楼,现在正在装修,希望今年年底之前可以完成,然后明年年初春节前后可以开幕。
开分园的最主要目的,很简单的就六个字: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就是希望利用福田吸引香港甚至全世界的科技企业,去开发大湾区8400万的(人口)市场甚至(全国)14亿人口的市场。“走出去”就是希望香港跟福田合作,吸引全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经过福田跟香港这个渠道去开发全世界的市场。
香港本身是很小的市场,(只有)700万人口,但香港是个很好的起点,然后咱们科技从0到1、1到10,然后在14亿人口里面变成从10到3000,这个就是我们希望走出来的路。
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21世纪:大家都说香港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对于未来港深两地在科创合作方面,有哪些地方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
黄克强:其实我认为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某个程度上也是竞争对手,竞争是好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强,我们是从0到1、1到10,深圳是从1到10、从10到3000,我觉得很多空间可以合作。
21世纪: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也推出了InnoHK的平台,相比现有的一些创新平台,InnoHK在转化这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黄克强:InnoHK是香港政府拿了100亿港元出来,分给现在28家(企业),一类是AI、人工智能跟机器人,另一类是健康科技。每一家都是香港有名的非牟利的科研机构跟国外一家合作在科学园里做;差别就是,他们必须在科学园里面做研发,而不是在大学里面写文章。目的就是他们做的工作、研发必须有一个商品化的出口才能进来。现在,有很多项目都已经有东西出来,比如有做手术的机器人,比如有纺织方面的AI,也有一些做疫苗的。
我认为,关键并不是这么快要很多产品出来,而是这些科学家、教授他们需要很多投资者或者工业家去帮助他们去想。因为很多时候科学家的想法就是我研究出一个很好的产品、很好的技术,但他们没有想到怎么去应用;但是,我们做业务、做生意的人,想法就是客户有什么需要,我才去找一个解决方案。
21世纪:有一些评论认为,香港的创科模式跟内地或者以深圳为代表的创科模式不同,深圳可能是以市场需求来驱动的,所以很多企业都是从市场的需求痛点来出发。但香港一直以来,创科投入都是以政府投入,以对高校科研人员在基础科研这一方面的投入为主。所以,这两个模式您怎么来看?
黄克强:我觉得这是香港的强项,我们的基础研究很重很强,我们也应该把这一方面做好,不要硬去做一些我们不强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科技是硬科技,都是很好的科技,关键就是我经常讲的,当你是榔头的时候,你去找钉子去敲;但是你有榔头,你要有钉子才行;有钉子有榔头,还要有木板才行。我们是有榔头,有钉子去找木板,我觉得都重要的。我们的基础研究很强,所以我觉得香港跟深圳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实习生丁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545名新生,为何选择这所高校?
从香港清水湾到广州南沙,在虚拟元宇宙空间,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完成了历史时刻的火炬交接。
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办开学典礼暨校园启用仪式,545名新生、456名教职员工喜迎开学。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在港科大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学校采用“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为世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在元宇宙中实现火炬传递 薪火相传,开学典礼上设置了别出心裁的火炬传递仪式,巧妙融合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科创孵化成果。 会场大屏幕上播放了火炬接力画面:几名青春洋溢的港科大学生出现在屏幕中,他们将象征着港科大精神的火炬从清水湾畔的校园传递到海面上。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院长李世玮教授出现在画面中,他驾驶帆船,乘风破浪,在港科大校友企业云洲无人船的伴航之下,将火炬成功传递到广州南沙。而乘帆船传递火炬的画面,由港科大校友企业产品——大疆无人机拍摄。画面切换到虚拟形象的“元宇宙”里,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在元宇宙里,港科大(广州)刘明教授团队研发的一清无人车接过火炬,来到学校“红鸟广场”前方。倪明选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画面中,他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的虚拟形象手中接过火炬,在“元宇宙”内完成了火炬的历史性交接。随后,倪明选校长手持火炬走出“元宇宙之门”,将火炬放入火炬台。场内灯光转暗,“激光刻刀”缓缓雕琢出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同的标志。虚拟校园的三维模型以及两位校长的“元宇宙”形象由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许彬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这一设置,正是呼应了今年7月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共同宣布建立的全球首个“元宇宙双子校园”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学生和研究活动联系起来。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未来两校将在教学、科研、知识转移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紧密合作,突破物理距离的约束,达到更好的交流沟通。“希望大家都能来实体的新校园做客,港科大(广州)是一个充满活力,有无限可能性的新校园。”倪明选表示。目前元宇宙研究中心团队正致力于在港科大(广州)校园建设第一个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教室。港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说道:“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不仅有利于两校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真正融合,亦有助把元宇宙的发展潜能带到教育当中。”学科交叉融合,吸引青年追梦 “我与港科大(广州)是一场双向奔赴。”港科大(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雨嘉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了解到港科大(广州)。“顶着全球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的光环,它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一步深刻了解它独特的枢纽、学域架构和全新的交叉学科后,便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心有想。”她说。“尤其是从开始申请到最终收到offer,整个过程简短高效友好,从中能深切感受到学校老师与教务人员对于学生的充分尊重与认可。”张雨嘉相信,港科大(广州)交叉学科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的广泛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有机结合,不断融出新机遇和新动力。 在港科大(广州)校园内的水池中央,安放着一个名为“时间之轮”的雕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与香港科技大学同款的“红鸟日冕”雕塑。这正是港科大追求创新的精神标志。 “看见了‘红鸟日冕’就看见了港科大,就是同一所学校。”港科大(广州)2022级功能枢纽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博士研究生陈正平,是港科大的硕士研究生。他因对港科大的热爱以及交叉学科创新来到了这里。“香港和广州就是一校两园,两者互补,交融合作。”陈正平说,在这里既可以选港科大(广州)的课程,也可以选港科大的课程,更有利于大家的专业学习。“这里的校园更新、更现代、更国际、更人文。”在香港清水湾港科大工作了15年的须江,来到港科大(广州)担任功能枢纽微电子学域署理主任后发出了如此感慨。 在须江看来,港科大从香港来到广州意义非凡。“港科大(广州)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之梦。”他以自己所从事的集成电路研究而言,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成立微电子学域,集中建立集成电路方面研究和人才培育的完整体系。“全新的交叉学科评价机制给了教师很强的归属感,从边缘走到了中心,有助于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须江表示。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助理教授鱼欢介绍,港科大(广州)将采取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也能通过共同培养学生完成相关课题。”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鱼欢说道,“作为老师,我们经历的是传统学科培养,从未接触过这种创新性的枢纽和学域模式。这也推动老师们不断拓展研究边界,在学域间、枢纽间增进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目的。”“家门口读名校,很兴奋!” 对于从小在南沙生活的谢炜垠来说开学有着更深的意义,“能在家门口读名校,心情很激动、很兴奋!”谢炜垠是今年入学港科大(广州)的博士生,十年之前,他远赴德国留学,2019年在南沙区组织的一次针对留学生的宣讲中,谢炜垠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了新的认识,开始萌生了回到家乡的想法。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谢炜垠,选择了机器人与自主系统作为自己的专业。“南沙的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完整,尤其是吸引了小马智行、合创汽车等企业。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南沙丰厚的产业土壤也会为我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 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吴家玮表示,三十多年前,一群有心、有力的学者们来到香港,在香港清水湾共同创立了港科大。二十多年前,港科大与广州南沙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南沙资讯科技园。“我非常高兴见证港科大(广州)开学,并谨祝两校的同事们和同学们再接再厉,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文创作不断作出重要贡献。”吴家玮说。南沙正在借助港科大(广州),推动粤港澳合作走深走实。9月1日开学的港科大(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的三个先行启动区之一。 区块正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国际学校和医院、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等项目。庆盛枢纽区块在建的项目有3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港资、澳资企业或项目。香港企业新鸿基在南沙庆盛高铁站旁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已经完成地基打造,预计2023年首期项目将投入使用,首期项目主要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站台,便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与高铁站之间的接驳。值得一提的是,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项目是广州市首个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试点项目,将带动香港优秀建筑人才参与南沙自贸片区开发建设,探索建立穗港建筑领域合作机制。News
来源丨南方+客户端编辑丨綦悦悦校对丨陈大钻相关问答
北京有科技园吗?
北京当然有科技园,最大的就是中关村科技园了,旗下有很多,如上地园、昌平园、德胜门园、亦庄园、通州园、密云园等等。但里面都很贵。它附近也有可以租的价格相...
北京工业区分布-小红薯58BEB05F的回答-懂得
北京市工业园区明细主要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级开发区和市区级下属子园区构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有三个分别为:中关村科技园、北京经济...
小米11参数配置是什么?-小米11(8GB/128GB/5G版)问答-天极网
[回答]小米11的玻璃版本有黑白蓝三色可选,后盖均为AG质感,还有烟紫色和卡其色两种素皮版本,在所有版本的小米11上,中框、玻璃盖和logo颜色也跟着主题色进...
google北京公司在几环?
在四环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Google中国”为谷歌(Google)在中国的称呼之一。2006年4月12日,Google公司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在北京宣布该公司...
...BPM4工作流应用开发指南》-OSCHINA-中文开源技术交流社区
胡奇从2005年即开始在国内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集团之一负责工作流引擎内核及其周边系统的创造性研发工作,并因此获得了2006年度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经济技术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软件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软件工程-本科学院简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
厦门翔安房价哪里便宜_齐家问问
[回答]厦门翔安这边的二手房还是比较多的,你要是想在这边购买二手房,我还是很推荐的。虽然这边的二手房价格不便宜,但是我还是能找到很多性价比高的小区,...
股票头一个字是安的股票有那几个-汇财吧专业问答
[回答]后端经历过行业洗牌,已经形成高集中度的竞争格局。公司已然确立了龙头地位,所以在相对成熟的后端与行业增速保持一致。而国内前端市场格局相当分散,...
展厅设计合同范本求一份?
展厅设计合同范本合同编号:发包人:营业地址:_____________委托代理人:_________营业执照号: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
天津的研究生好考吗?针对一个二本院校的学生?
东北林业大学,地处哈尔滨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林业大学,同时也是我国林业类高校中国...因...